三峡文物抢救进展如何
—访国家文物局副局长
吴豪强
三峡库区的历史文物分布广、数量多、价值大,汇集了一大批国宝级的珍贵文物。秭归、巴东、巫山、奉节、云阳、万州、忠县、丰都等有历经数千年的历史古城,地面有异彩纷呈的民居、古庙、桥梁、碑刻等,地下有遗址、墓葬、石器等。这些文物古迹跨越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夏商时期、春秋战国时期、两汉和唐、宋、元、明、清朝,时间跨 度之长,堪称一部“中国实物通史”。
对三峡文物进行全面、及时、有效的抢救与保护是我国有史以来组织的最大规模的人类文化遗产抢救工程。在三峡工程蓄水之际,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工程进展如何?能否满足三峡工程蓄水至135米水位的要求?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具有何种意义?近日,本报就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的有关情况采访了国家文物局副局长张柏。二期文物考古已顺利完成
据张柏介绍,根据规划,在三峡工程2009年全部完工时,三峡库区共有108 7项文物需抢救与保护,其中地下文物723项,规划总勘探面积约1600万平方米,发掘面积187万平方米;地面文物364项,包括搬迁保护133项、原地保护87项、留取资料144项。这些文物中,有752项分布在重庆库区,335项属于湖北库区。
从1997年开始,国家正式启动实施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在“保护为主,抢救第一,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的指导下,来自全国31个文物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110家专业考古单位参加了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的大规模会战。截至2003年4月,三峡库区已实施地下文物抢救保护项目531项,完成勘探面积 885.2万平方米、发掘面积93.27万平方米;实施地面文物保护项目302 项,完成搬迁保护89项,原地保护50项,留取资料163项(有25处规划为原地保护的项目,实施阶段调整为留取资料)。在地下文物方面,已出土了珍贵文物6 000余件,一般文物60000余件以及大量的文物标本和科学资料。重大文物项目如白鹤梁、大昌古镇、张飞庙和石宝寨等,根据实际情况分别制定了行之有效的保护方案,并已经开始实施。
今年4月,国务院三峡二期移民工程验收组对135米水位涉及的文物保护工作进行了验收。验收结果表明,135米水位涉及的文物保护任务在蓄水前已全面完成,不影响三峡工程下闸蓄水。
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意义深远
张柏说,三峡文物考古成果填补了峡江地区历史文化研究的空白,有关研究成果大大丰富了对三峡地区历史文化的认识,并基本构建起三峡重庆库区史前文化的发展序列。尤其是在三峡文物考古工作中考古专家提出了“楠木园文化”、“玉溪文化”、“哨棚嘴文化”、“老关庙文化”等考古学文化命名,这对于我国南北方旧石器文化研究,长江流域江汉平原、三峡以西至四川盆地的东西两大新石器时代文化系统研究,古代巴人历史文化研究以及中原文化、楚文化和巴文化的发展融合研究等方面都提供了重要资料,为进一步认识长江流域在中华文明起源发展中的作用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三峡库区已发掘、抢救与保护的文物涵盖了三峡地区历史上社会经济文化的各个层面,反映了当地特有的文化传统和民风、民俗,是研究三峡库区历史文化发展的重要实物资料,为三峡库区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留下了一笔宝贵的历史文化资源。
二期考古为下一阶段文物保护工作积累了丰富经验
张柏说,三峡文物抢救与保护工作在取得一定成绩的同时,也摸索出很多成功的管理经验,对下一步深入做好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以及配合国家大型基本建设开展文物抢救保护工作,都有着积极的借鉴作用。这些经验主要体现在以下四个方面,一是国家高度重视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从三峡工程移民规划阶段开始,国务院三峡建委和国家文物局就制定了库区文物抢救保护规划,落实了文物保护资金,确定了分省市负责实施的管理体系,并根据三峡工程建设和蓄水进度,合理安排年度工作计划,指导、协调和监督检查文物保护工作的实施。国家对人类文化遗产的高度重视和正确领导,为三峡库区文物保护工作提供了根本保障。二是在文物保护实施过程中,重庆市和湖北省层层建立了文物保护工作责任制,签订了二期文物保护任务责任书,工作中逐步建立起以项目合同制、法人制、招投标制和监理制为核心的库区文物保护质量保障机制,高质、高效地实施并完成了二期文物抢救与保护任务。三是长期艰苦战斗在第一线的文物保护从业人员的忘我工作和无私奉献。1997年以来,全国31个文物科研机构及大专院校的110家专业考古单位参加了三峡文物抢救保护的大规模会战,直接参与文物保护工作的专家、学者和专业技术人员累计七千余人,涉及文物、考古、建筑、地质、测绘、水文、水工、航运交通等诸多行业和学科。四是社会各界对三峡库区文物抢救保护工作给予了极大的关注和支持。(中国三峡工程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