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文狮子林
 
 

 

四大数据库重写现代水文

  近日,长江水文水质数据库建立完成并投入试运行,这是长江委水文局继国家水文数据库、河道数据库和水情数据库之后建立的第4个数据库。“数据库是水文信息化建设的基础,我们建成的4个数据库,向长江水文实现水文信息化迈进了一大步。”长江委水文局有关专家如是说。

  水文数据库

  水文数据库囊括了长江流域历史上所有的水文数据资料,现有数据包含长江流域隶属长江委管辖的240多个水文水位站及160多个降雨蒸发站的水文基本资料。库中收录最早的水文资料是1865年汉口水文站的内容。

  以往查找长江流域某些水文站的历史水文资料,需要好几天甚至几个月才能完成,数据库建立以后,只要敲几下键盘,短短的几分钟就可以从网络上查到需要的资料,大大缩短了用户的工作时间,提高了工作效率。

  1986年,水利部开始建设全国水文数据库,长江委水文局成为6个试点单位之一。1986 至 1994年,该局完成了基础试点工作;1995至1999年,实施建设如火如荼地在该局全面铺开;1999年3月,该局水文数据库经水利部国家水文数据库验收技术组验收,达到基本建成的标准,数据的误码率小于万分之一。在全国水文数据库中,该局的数据质量得到验收技术组好评。

  2002年后,随着该局网络建设的发展,数据库的服务方式也得到改进。网络信息中心开发了基于WEB的数据查询、检索等功能先进的系统。客户通过网络就可以查到自己想要的资料。

  水情数据库

  水情数据库从1994年开始建设,1998年系统升级,现在已经发展的比较成熟。水情数据库分为历史水文数据库和实时水文数据库。历史数据库就像一本内容齐全的水情电子辞典,收集整理了从30年代开始的水文站记录的水情数据,工作人员可以很容易地查询历史上任何一个水文站点的水情数据,还可以参考这些数据来分析水雨情变化规律,预报未来的水情情况。

  水情数据库收集、存储了长江流域水文站的实时水雨情信息和相关的分析、预报信息,是长江防汛抗洪的重要基础和支撑。实时水情数据库是水情数据库中重要的部分,记录了长江流域任何水文站实时的水雨情况。通过对实时水雨情进行分析,处理的结果进入数据库,为给防汛预报和科学调度提供决策的依据。

  河道地形数据库

  河道地形数据库始建于2002年11月,2004年6月通过验收。该数据库集中了长江流域主要是中下游地区河道地形历史时段的基本数据,因此利用该数据库的资料开发出了长江流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

  河道泥沙问题在规划、防洪、水资源利用及水土保持等工作中意义重大,对治理开发长江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在基于河道地形数据库基础上升级开发的长江流域水文泥沙信息分析管理系统,可以处理大量的三维空间数据及河道观测资料,使数据采集、存储、管理、统计、分析、输出和应用等环节实现一体化作业,为长江河道综合整治、防洪、规划、水利水电工程建设、两岸经济建设、航运管理及水文泥沙研究提供有效准确的服务。

  同时该系统能够真实、准确、实时收集并分析长江流域河道水文泥沙及河道变化信息,快速、高效地处理大量的历史数据和实时动态监测数据,并结合现代水文泥沙分析计算和预测模型来进行科学地分析、处理,模拟真实长江河道三维地形景观,反映长江上游地区和长江中下游来水来沙量及其变化情况,及时了解并分析研究三峡水沙变化规律,提高水文泥沙分析的时效性和准确性。

  水质数据库

  水质数据库是从2002年开始建设的,2004年11月通过了专家组验收。该数据库集资料有效存储、快速调用查询、报表输出打印、数据安全维护等功能,它的建成标志着长江委在水文信息的处理、分析、应用和服务方面又有新的突破。

  水质数据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关系复杂。随着流域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传统的水质资料管理方式已不能满足流域水资源保护和管理的需要。数据库的建成将大大提高水质评价的工作效率和对水污染事件的反映能力;同时数据库将充分发挥水环境监测作用,对水质进行监测和评价,为流域及国家管理水资源提供快速可靠的水质信息,提高了时效性。

  记者从长江水文专家处了解到,建立数据库并不只是简单的汇集的历史数据,重要的是要实现对各类水文信息的方便、快捷、高效的管理和应用,通过先进的技术和手段真正做到资源共享。(转载于长江水利网 作者傅菁 周明)